在你己然洞悉任督二脉,为人身“小天地”之阴阳枢纽。
并明了其为小周天运转之神圣轨道后,《太初金章》的光华聚焦于督脉之上。
那三处最为险峻、亦最为关键的“隘口”,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凝重而又激昂的意味。
“任督为周天之径,然督脉上行之路,并非坦途。”
“其上有三处天造地设之‘雄关’,曰尾闾,曰夹脊,曰玉枕。”
“此三关者,如重门叠户,层层锁钥,非有志、有法、有德之士,难以逾越。”
《太初金章》继续道:
“古来修士,多少英雄豪杰。
或困于尾闾不得其门而入,或滞于夹脊而进退维艰,或阻于玉枕而功亏一篑!”
“此三关,既是考验,亦是筛选。”
“能过此三关者,方可谓真正踏入‘炼精化炁’之堂奥。”
“此章,金章为汝详析‘三关’之底蕴,为何其险?为何其要?”
“更将秘授【太初通关真诀】,教导汝如何以丹田元精所化之真炁为‘先锋’。
以神意为‘统帅’,以火候为‘助攻’。”
“安然度过此‘三关九锁’(喻其险固难通),实现‘一线穿’之奇迹!”
你屏息凝神,心中既有对这“三关”险阻的敬畏,更有对“通关诀”的无限期待。
你知道,这不仅仅是能量的通行,更是生命潜能的一次次突破与解放。
一、“三关”之底蕴与险要:为何称“关”?
《太初金章》首先阐明,此“三关”之所以为“关”。
不仅因其生理结构之特殊,更因其在能量层面所承载的意义。
1.【尾闾关(第一死生玄窍)】:
位置:位于脊柱最下端,长强穴一带,接连会阴,上通命门。
生理特点:此处骨骼弯曲,神经丛密集,为督脉之起始,亦是浊阴之气最易积聚沉淀之处。
能量意义:此关乃“阴阳交汇之始”、“浊气沉降之渊”。
丹田元精所化之真炁,初次离开发源地,欲沿督脉上行,首当其冲便是要冲破这“阴浊”的封锁。
如同潜龙欲出深渊,必先破开水面之冰封。
为何险要:
其一,阴寒阻滞。此处若阴寒过重,真炁至此如遇泥沼,难以寸进,甚至被寒气反噬。
其二,浊气上泛。若冲击不当,可能引动深藏之浊气上泛,污染真炁,甚至引发不适。
其三,肾精不固者易漏。
此处与生殖系统关联紧密,若肾气不固,强行冲关可能导致元精下泄。
《太初金章》喻曰:“尾闾一关,如地户深藏。欲启此门,非真阳发动,难以照破幽暗。”
2.【夹脊关(中宫黄庭之对)】:
位置:位于背部两肩胛骨之间,约在胸椎第七节(灵台穴)上下,与前胸膻中穴(中丹田)内外相对。
生理特点:此处为胸腔之后壁,内有心肺等重要脏器。脊柱在此段生理弯曲亦有变化。
能量意义:此关乃“心肾交汇之中途”、“神炁升降之枢纽”。
真炁行至此处,己离丹田渐远,需维持足够的“火力”与“动力”。
同时,此处与心神关联密切,若心神不宁,最易在此受阻。
为何险要:
其一,心火扰动。若心火过旺,思虑过多,则真炁至此易受心火干扰而散乱,或上冲太过。
其二,气力不济。
若丹田元精不足,化炁上行之力衰减,至此可能后继乏力,难以逾越。
其三,痰湿阻滞。
若中焦脾胃运化失常,痰湿内停,亦可能阻碍真炁在此处的通行。
《太初金章》示:“夹脊一关,如山腰栈道。
上临悬崖,下瞰深谷。心神稍有不属,便有倾覆之危。”
3.【玉枕关(还精补脑之要隘)】:
位置:位于后脑枕骨下方凹陷处,即风府、哑门、脑户穴一带。
生理特点:此处为颅骨与颈椎连接之处,骨缝交错,孔道狭窄,内通小脑、延髓等生命中枢。
能量意义:此关乃“督脉入脑之门户”、“还精补脑之关键”。
真炁能否顺利进入泥丸宫(上丹田),滋养大脑,全赖此关之通畅。
为何险要:
其一,通路狭窄。
生理结构决定了此处为真炁上行最易雍塞之处,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。
其二,风邪易侵。
风府穴乃风邪入侵人体的要道,若防护不当,外风引动内风,极易出偏。
其三,神意稍懈则前功尽弃。
此处为督脉上行之最后一关,也是最难一关。
修者至此,往往气力、心力皆有所消耗,若稍有松懈,或急于求成,则功败垂成。
《太初金章》叹曰:“玉枕一关,如九天仙阙之南天门。
森严壁垒,非有大毅力、大智慧者,难以叩关而入。”
二、【太初通关真诀】:炁足自通为主,神意导引为辅。
《太初金章》所授通关之法,并非一味强调“强冲硬闯”。
而是以“炁足自通”为上策,辅以精妙的神意导引与火候配合。
1.【总纲:丹田为本,蓄势待发】:
核心:通关之本,不在于“冲”,而在于“蓄”。
即在冲击任何一关之前,必须确保下丹田内“元精”极其充盈,所化之“真炁”雄厚澎湃。
《太初金章》强调:“源头无水,何以行舟?丹田不实,莫妄想冲关。”
“百日筑基,千里粮草,皆为此一役之备也。”
在感觉丹田元精充沛欲动,仿佛有“气机”自然向上顶之势时,方可考虑行通关之法。
2.【第一步:意守丹田,真炁发动(起火)】:
方法:静坐入定,意守下丹田。
运用【太初炼炁真诀】中,“武火”与“文火”交替之法。
催动丹田元精化为更为精纯、更具动能的“真炁”。
火候:初以“文火”温养,待炁机渐旺,转以“武火”催发。
此时呼吸加深、加强,意念集中,观想丹田内如真火燃烧,真炁如滚水沸腾。
体征:丹田灼热,小腹鼓荡,会阴有跳动感,一股热流(真炁)有向上(尾闾方向)冲击之感。
(http://www.llshuku.com/book/ddCvC0-20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llshuku.com